‘leyu体育’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文摘要:李世东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1月28日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总和、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
李世东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1月28日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总和、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换言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进步、合理成分的积淀,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以石器为标志的原始文明;以铁器为标志的农业文明;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文明以及正在崛起的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生态文明。
综观人类历史,原始文明经历100万年时间,农业文明有近1万年的历史,而工业文明还是近300年的事。展望未来,21世纪将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世纪。
人类文明进程与森林兴衰息息相关(一)原始文明与依赖森林在人类产生、发展、文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与森林有着血肉难分的关系:人类的祖先由森林动物的一员,逐渐演化成今天的人,从森林中走出来,并依靠森林得以生存。早期人类所获得的食物、衣物、栖息地等,均与森林息息相关。刚刚脱离动物界的猿人,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很有限,他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
猿人刚从树上走下地面,对森林的依赖性尤其明显。远古先民的衣、食、住、行种种需要,多数仰仗于森林的无私贡献。中国古代就有“食禽兽之肉,采树木之实”、“构木为巢”、“刳木为舟”等说法。
当时的劳动工具、战斗武器也大多取材于森林中的产物,在人类发明用火之前,人们的物质生活主要依赖于森林环境,想要远离森林去谋生,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人类使用火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火可以用于照明、取暖、烧熟食物、驱除野兽,火使人类喝上开水、吃上熟肉和其他煮熟的食品,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然而,人们最初是从自然因素引起的森林火灾中得到启发的。
大家认识到火焚森林,可以得到很多因烧烤或窒息而死伤的禽兽,使人类更容易获取猎物,于是有了火猎。由于人类食熟肉,大脑得到了飞速进化,使人类的智力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再一次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森林焚烧容易恢复难,森林着火以后常常蔓延焚烧几十里、上百里,当附近森林都被焚毁以后,野生兽禽以至野生果实也就变得稀少而难以寻觅了。于是原始部落的成员不是大批饿死,就是被迫远徙,种族的繁衍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受到极大威胁。
“火猎”导致的森林破坏,产生了人类史上最初的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尚无力自主地利用森林的表现。(二)农业文明与毁林开荒大约在1万年以前,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从事谷物栽培。他们开辟农田,驯化可食用的植物,标志着人类史上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始。有了农耕,人类的食物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才使人类逐步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建立了一座座村庄。
由于农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此后才缓慢地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城市、国家。所以,农耕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然而农耕的出现,却使人类与森林环境之间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既对立又统一的新的关系。人类的“火猎”活动,显然曾经大片地烧毁过森林,但并不是有意识地毁灭森林,占用林地,其目的只是想猎获林中的兽禽。“火猎”结束,森林随即获得了恢复的机会,大自然依赖其自我更新的生态机制,在一段时期之后总可以重建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环境。但是人类的农耕,其目的是生产可食用植物,为扩展农业用地,就有意地毁灭森林,永久性地占用大量林地。
这就使人类和森林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复杂变化。在“杖耕火种”、“刀耕火种”过程中,人类是以不断破坏森林而获得谷物的。
在农业得以长足的发展之后,人口扩张成为当时文明的必然。尽管人类对林地的大面积开垦,使得人类真正走出森林,走向自主,但人类并未脱离对森林的依赖。
房屋建设、烧柴煮饭、烧炭取暖、金属冶炼、烧制陶瓷等,均大量消耗木材,依当时的文明与技术,人类离开木材是难以生存的。(三)工业文明与砍伐森林森林对工业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供给工业以燃料、原料,还提供和保护了许多工业部门必不可少的洁净的自然环境。工业发展初期,各行各业的基本燃料是木材或木炭。作为原料,木材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兵器制造业、造纸业、造船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和木材化学等工业之中。
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严重消耗。发展工业需要建设厂房、仓库、商店、住宅、城市、学校、公路、铁路等等,这些都引起了人类占有林地的新需求,从而对林地造成了新的威胁。
所以工业文明同样是以牺牲森林作为代价而发展起来的,这在工业发展初期表现得尤其明显。近代工业发展的几百年的历史,曾造成许多地区的森林过伐,更新欠账,资源枯竭。
进入现代工业发展阶段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森林的开发利用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也是温带森林、热带雨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也仍然在木材及其产品上有极强的需求。如美国近十几年来对木材及其产品的进口始终处于全世界的前列,日本紧随其后。
从本国森林开发利用的角度上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森林的保护和森林资源的恢复,开发利用本国森林资源只占其国内资源的极少部分,似乎其经济发展与森林的距离较远,实质上其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消耗其他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基础之上的。因此,现代工业发展依然与森林息息相关。如果说人类文明伊始的熊熊烈火是人猿揖别的最终标志,那么有目的地开发利用森林,则是人类从不发达社会进入发达社会的前奏曲。
综观世界,大规模开发利用森林是工业初期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发展森林工业第一产业,取得发展其他产业所需的资本和原材料,去推动整个工业化进程。
这也是发达国家都在资本原始积累期间经历过无林化阶段的根本原因。如苏联在内战结束后不久,不仅把森林作为获取经济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和燃料的重要源泉,还一度把森林作为获取外汇的重要源泉。
在1921年至1927年间,木材出口总额占苏联出口总额的68%~87%之多。这充分说明以开发利用天然林为对象的森林工业在发展现代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一)生态文明的基本涵义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
(二)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即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挑战”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四)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哲学观认为,人与自然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既有斗争性(人类向自然索取),又有统一性(人与自然同步发展),并且是以统一性占主导地位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达到统一性的目的。在斗争性与统一性之间,如果以斗争性为主,第一步会取得胜利,但第二步、第三步常常把第一步的胜利都抵消了;如果以统一性为主,则既可以取得第一步胜利,又可以取得第二步、第三步胜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价值观认为,人的存在不但要对社会、对他人负责,而且要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以及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承担义务和责任,而且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对他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要做得更好些,这样才体现人的价值的全面性。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还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种群对于其他生命以及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生态文明的道德观认为,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要把人类的道德认识,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延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人们对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达到三者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五)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模式是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为促进全球性或区域性生态平衡,充分利用生物资源,以生物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指导形成的产业经济类型。其意义不仅在于能恢复生态循环和减轻环境压力,更在于能确保人类物质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主动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才能最终富民强国。发展生态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应对加入WTO后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下,林业生态产业已成为我国生态产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林业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时代林业生产的最佳形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林业发展模式。国有林区的天然林保护、集体林区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平原农区的农田林网化、中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三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都是典型的林业生态产业模式。重点工程区的森林资源立体开发——非木质林产品的生产也是典型的林业生态产业之一。
目前,至少有150种非木质林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其价值为100多亿美元。我国的林业生态产业已有长足进步,在促进生态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中,已显示出巨大作用。
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社会孕育着生态文明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和内在充分条件。第三,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必将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
人类在森林中进化,同时人类的文明也依赖森林孕育和发展。回顾人类的文明进程,不难发现森林的繁茂曾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光明,森林的衰亡亦曾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衰落和转移。也可以说,古代文明始于森林,衰于破坏森林,止于森林消失。
森林是人类早期居住与活动的地方,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模仿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始基础之一。可是文明的发展又导致森林破坏以至于大片林地被毁灭。
在森林被毁灭了的地方,出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文明衰退或文明毁灭。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古文明的摇篮之一,却由茂密的大森林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漠。
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发展和演变,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古代的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产生、发展、毁灭或延续,都与其所依傍的生态状况分不开。
人类在无节制地利用森林资源、主宰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自然对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报复,各种生态问题正在困扰着地球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森林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处于古代朴实的自然生产时代中的人类,是懂得依赖森林取得自己必需的生存物质和安宁优美的生存环境的,因而也是朴素地热爱和保护森林的。当人类社会到了资本积累时期,森林才被当做单一生产木材的资源而被恣意掠夺,给世界森林带来了灾难。
无数惨痛教训,使人类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索取,人为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必须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生态。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财富和生存条件,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约束,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建立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的关系,才能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人类与森林的关系更为密切。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更多的要求是生活的环境。工业文明对森林破坏的后果在充分的量变之后发生了质变——沙漠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干旱和洪涝频繁发生、生物多样性在迅速流失、温室效应加剧。据统计,沙漠化灾害涉及全球1/3陆地面积,有10亿之众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60%的陆地淡水资源不足,100个国家严重缺水;大陆上66%的陆生脊椎动物已经成为濒危或渐危种。
人类文明要发展,就必须重新认识人与森林的关系,不但要认识森林对现代文明的贡献,还要认识森林对未来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认识森林与人类发展的依存关系以及森林的持续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只有在认识上改变过去以人为核心的自然价值观,建立起人与森林的和谐关系,才能使森林为人类未来的文明做出新的贡献。经过对森林破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反思后,人类重新认识了森林在区域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森林是全球生态平衡的支撑,是温室效应的调节器,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人类认识到,破坏森林会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到森林是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英国生态学家格兰杰说:“森林是一切生命之源,当一种文化达到成熟或过熟时,它必须返回森林,来使自己返老还童。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从走出森林到回归森林,是人类必然的归宿,人类离不开森林。未来社会文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上,也将体现在人及其生产的物质产品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工业化进程中,物质生产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中,人们关注的是产品的物质功能,而产品的生态功能则被忽视了。
可持续发展认为这样的产品是不完善的,是以人为核心的物质生产和消费观,是不利于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未来人类的价值观必然要从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转移到人、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因而,人对物质产品的追求和消费将不仅以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衡量标准,还要考虑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否符合生态保护、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森林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态和社会功能的自然资源,在作为经济资源进行物质产品生产时,不仅可以再生,使资源的自然生产和社会生产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而使经济生产和生态平衡得以协调,而且利用森林资源生产的产品将更能满足人类崇尚自然和回归自然的要求。当今世界,人们热衷于绿色和无公害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讲究回归自然的生活模式,都反映了这种变化趋势。所以,可以预见,未来的文明发展将与森林丰富的、符合人类新价值取向的物质产出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森林资源将成为人类最好的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
总之,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就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指导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状况,使社会在思维方式、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人文关怀诸方面都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构建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
(作者为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
本文关键词:leyu·乐鱼,乐鱼体育,leyu体育,leyucom乐鱼官网官方网站,leyu手机在线登录入口,乐鱼网页版在线登录,乐鱼官网入口网页版
本文来源:leyu·乐鱼-www.szjhjz.net